1. 首页>香奈儿包代购

5人被刑拘!武汉洪山警方成功预判“女军师”的预判,快速破案追赃

相较於他谈儒家是时际人[6],谈佛家是兼两边者而言[7],并不是很清楚的定位。

说到底,如来藏及佛法身都是性空之但理,而非缘起之基柱。此即牟先生心目中更为圆满的教法。

5人被刑拘!武汉洪山警方成功预判“女军师”的预判,快速破案追赃

阿赖耶缘起是经验的分解或心理学意义的分解,如来藏缘起是超越的分解。顺分解之路前进,至华严宗而极,无可再进者。[17]參見:莊崑木,<略論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異同>「法光學壇 Dharma Light Lyceum 第一期(1997年) 頁 79-88」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編。於是,笔者遂不以自己另订纲领架构的方式重说牟先生的思路,而就是就着他的章节,说其中的要旨,且提出笔者的批评反思意见,以此方式来讨论牟先生的哲学。摘要:本文讨论牟宗三先生对华严宗的诠释意见,并进行方法论的反省。

牟先生自是要做哲学家,要提创造性理论,但若是逾越了正确理解准确诠释的文本解读工作,自然是要被反对的。顺分解之路而说固如此也。[50] 熊十力认为,可以说涅盘性体的价值意识是空,但不可以说涅盘性体的实在性是空,此说佛家亦无疑义,只熊十力自己误解了。

………实则他们的种子说,就是一种多元论。[36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28。笔者认为,这样的说法既非儒也非佛,而是一套意旨不明的系统。………至於世亲以下诸师,尤其护法师,便显然是把从前的缘生说变成构造论的。

那麽,熊十力在面对甚麽问题呢?笔者以为,他是在面对整体存在界的存在实相的客观性问题,但是,他的思想立场却是唯心论的立场,因此把说主体的境界状态与说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合为一事而已。以此来说,他所说的佛学,可不视为佛教本身的正式立场,但他对佛学的批评意旨,确实是符合儒家立场的,即其唯一本体且会显现为万象功能之体用说者。

5人被刑拘!武汉洪山警方成功预判“女军师”的预判,快速破案追赃

笔者以为,儒家传统的这些命题,都是工夫实践的命题,讲主体对待社会天下的态度,自然是不遗一物於所关心的对象之外的,因此,这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可说的话,二方面,若要说外物即是唯心所造时,则为建立了一个唯心论的形上学立场了。可以说熊十力建立新儒学有功,但批判佛家之立论基础不稳,所谓的佛家意旨,都是他的兴致所至之执意选取的对象而已。熊十力对唯识学的思想立场,第一项笔者接受,第二项笔者保留。[53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402~403。

就此而言,现象是积极有意义的,是本体自身的大化流行的,因此不宜仍说为空。………此中所谓自动的力,实即性智的发用。熊十力的重要着作繁多,但要对准新儒学理论建构及儒佛辩争的,首推《新唯识论》及《体用论》两大部,两书皆有萧箑父及汤一介先生校阅的北京中华书局版,本文之作,拟针对语体文本之《新唯识论》一书,进行文本解析,重点在说明其问题意识与思想立场,所谓问题意识,是指熊十力先生真正在面对的问题是甚麽?能否转化为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的专有术语。可见一切的境,都是和心同体的。

[35] 说现象必须说现象生灭,说生灭必须说因变化而有生灭,故而变化如何施为是十分重要的,到底变化还有甚麽奥秘呢?又如何由刹那说此奥秘呢?其言: 大化流行,刹那刹那蜕其故而创新。[16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272。

5人被刑拘!武汉洪山警方成功预判“女军师”的预判,快速破案追赃

这是儒者对佛教的误解,且正为牟宗三所继承[46]。[10] 本体唯是实证相应,不是用量智可以推求得到的。

故尽心则知性知天,以三名所表,实是一事,但取义不一而名有三耳。[47] 熊十力对现象主其新新不断、心境皆不实,故是空者,此义,笔者也以为是受了佛教影响尚未脱尽的立场,真依儒家立场,其实无需如此强调此一空性意旨的。以上从性体亦空的批评,其实是对主体境界之空义的误解。四、本体是恒久的,无始无终的,即是没有时间性的。另,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唯识学立场是不接受《大乘起信论》的,这是欧阳竟无及吕澂等人亲自参与的当代起信论辩争中的立场[56],《起信论》即言依真如有生灭,显见生灭由真如而来,唯识学派不容许这样的立场,故而熊十力直说他有宗的真如绝不能为生化之作用,故而真如本体与负责现象生化的种子及阿赖耶识互不相关,虽有两重本体,却互相乖离。[7] 本心即是性,但随义异名耳。

因为心是对境而彰明的,才说心,便有境,若无境,即心之名也不立了。这点意思,是佛家各宗派所共同一致。

[8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252。[52] 文中主张空宗主性体空寂故有耽空滞寂之病,实性体空寂与耽空滞寂真不是一回事,就性体空寂言,熊十力亦自承主张之、认同之,只其空而不碍流行,因重流行,故而积极主张入世,结果,熊十力把关注世界生化与入世立场等同为一,又把佛家主本体空寂与出世立场等同为一。

所以,我们凭着性智的自明自识才能实证本体,才自信真理不待外求,才自觉生活有无穷无尽的宝藏。其着重点,各有不同,亦自各有其故。

至於大乘佛教则一方面救渡现实世界之众生,一方面亦追求彼岸世界的涅盘寂静,因此既不离世独立、亦不离用言体,更非一昧耽於空寂,但熊十力还是指斥其出世意旨,而所谓出世意旨,就是对此一现实世界的舍弃立场,逆此现实世界的生化进程而追求出世。於是,一方讲宇宙论,要建立多元的和生不灭断的种子,来作诸行的因缘。因此,熊十力此一《唯识下章》的重点,就在反对种子说,而非不能立现象实在之立场,只要现象是本体作用转变而出即是实在的,此即下一章说转变的要旨。二、明宗章的问题与主张 <明宗章>彰明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宗旨,可以说全书的结论已先叙明於此了,之後的各章就是展开思辨的舖陈与问答的解说而已。

自存者,非依他而存故,本绝待故。不过,熊十力对空宗的批判有三路,说空宗没有宇宙论是其中第一路,其言: 空宗认识论的主张,是要涤除知见,所以,於法相或宇宙万象都说为空。

因此深入熊十力思想而对其进行深度解析,正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当代新儒家理论创发的真实进程。[17] 主体於实践时,正是实践道德价值之时,此时主体以性智为实践之准则,性智又即本体,因此主体行道德实践之时即是本体自己的活动,而本体的活动即是整体存在界的活动,则此时说无外境离心独存的话就落实了,可知,熊十力的形上学由工夫论说,有此种工夫论便含蕴此种形上学。

实际上,就佛教哲学理论上言,当生命观及世界观扩大於它在世界之後,主体的理想就不限於此在世界,此时则所谓的用,便已超越此世,在它在世界言其所用,即无离用之失矣。境既已是与心合一,则现象世界的有理灿然亦是心境一体的秩序显现而已,故而此理即此本体,本体有其活动,遂显为心境一对而已。

他显现为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,所以说是无所不能,他不是超脱於万殊的功用或一切行之上而为创造者,所以说无能,故假说为能变。以下说本心,其言: 求诸己者,反之於心而即是。………因为我人的生命,与宇宙的大生命原来不二。[23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01。

[28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12~313。熊十力自己独断地主张本体就显现为现象作用,因此体用一如,本体即功用,即因此,现象不在本体之外,现象即本体,现象皆即本体之显现,故而,当唯识学为说现象另说种子及阿赖耶识观念时,熊十力即以之为第二本体。

[27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06~307。[39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72~373。

一方面说吾心即是万理赅备的物事,非可以理别异於心而另为一种法式,但为心上之所可具有,如案上能具有书物等也。[5] 哲学家谈本体者,大抵把本体当作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,因凭理智的作用,向外界去寻求。